联系我们

湖北神农蜂语生物产业有限公司

生产基地:湖北·十堰·大川
办公地址:十堰市朝阳中路69号老林业局
形 象 店:十堰市张湾区公园路35号(人民公园斜对面)
店铺电话:0719—8216350              

服务热线:0719—8681075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企业动态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十堰市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

来源:神农蜂语 时间:2018-03-07 12:28:46

十政办发〔2017〕87号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十堰市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行动方案的

通   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十堰市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行动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17年10月19日

 

十堰市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行动方案

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山区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发展,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鄂政办发〔2017〕62号)J神,现制定十堰市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牢固树立绿色发展和Q产业链开发理念,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增利为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构建绿色高效生态特色产业体系为主攻方向,围绕“61”产业强农计划,按照“调结构、转方式、扩规模、增效益”的基本思路,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突破性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业,加速推进十堰农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发展。

(二)基本原则。一是面向市场,突出特色。突出茶叶、中药材、草牧业、水产(饮)品、蔬菜(含食用菌、魔芋、高山蔬菜)、林果等重点特色产业,大力开发具有十堰特色的绿色有机农产品,把绿色有机农业打响打亮,做大做强;二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按照分区域定位、分产业规划、分类型指导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优化产业规划,明确主导产业和主攻方向,在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上,做到宜初则初、宜J则J,扩规与提质并重;三是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加强政府规划指导、政策诱导、示范引导、优质服务;大力培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扶持一批小微企业,推进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促进有机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四是绿色高效,协调发展。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加速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开发生态经济兼备型的特色农产品,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加大特色农业资源和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作用,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节本降耗,提质增效,推进山青、水秀、民富、县兴的协调统一。

(三)主要目标。力争到2020年,Q市绿色高效农业生产基地面积达到600万亩,六大重点特色产业综合产值均达到10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Q口径)达到1000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1以上;特色产业对农民收入贡献率达到60%以上,以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基本形成,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产值过B亿元的县(市),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培植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知名品P,把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建成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和Q省重要增长J的新兴骨干产业。

二、优化产业布局

(四)明确产业定位。坚持从山区实际出发,按照省政府关于打造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集群的要求,以“两带一园”(竹房绿色有机农业产业带、汉江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带、城郊市郊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园)绿色生态特色产业空间布局为框架,以“61”产业为重点,以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业为支撑,把我市建成Q省乃至Q国具有重大影响的生态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五)优化区域布局。根据Q省农产品加工业总体规划要求,结合我市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潜力等因素,分县(市、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规划布局是:丹江口市水产(饮)品产业区,重点开发以水果、饮品、水产、肉牛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郧阳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区,重点开发以畜牧业、林果、蔬菜、特色粮油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郧西县草牧林果产业区,重点开发以马头山羊、中药材、林果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房县道地农产品产业区,重点开发以中药材、食用菌、黄酒、草牧业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竹山县绿色食品产业区,重点开发以茶叶、中药材、水产、郧巴黄牛、豆杂粮等为主的绿色农产品加工业;竹溪县有机食品产业区,重点开发以茶叶、中药材、魔芋、草牧业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市城区及城郊休闲观光农业区,重点开发J品设施园、休闲观光农业和农业物流。

三、开发重点产品

(六)水产(饮)品加工。加速推进华彬高端矿泉水和农夫山泉三期C净水加工项目,到2020年,Q市C净水加工能力达到50万吨,年产值达到150亿元以上;充分利用木瓜、林果等特色资源,支持渝川生物等企业做大做强,积J引进境外知名企业,大力发展果品饮料加工,到2020年,Q市加工能力达到5万吨,加工产值达到20亿元;发挥我市酿酒业资源多、原料好、文化底蕴深的优势,支持庐陵王酒业、梨花村酒业、武当酒业等企业大力开发加工黄酒、白酒、果酒等酒类加工,到2020年,Q市酒类加工能力达到5万吨,加工产值达到40亿元以上。利用我市丰富的优质水产资源,支持博奥水产、海丰渔业等企业加大水产品深加工力度,Q市水产品产量达到5万吨,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到2020年,Q市水产(饮)品加工业产值从目前的50亿元增加到230亿元,把我市建成水产(饮)品业加工大市。

(七)茶叶产品加工。利用我市茶叶品质好、有机茶特点突出的优势,巩固名优高档绿茶加工,大力发展优质普通绿茶,扩大红茶、黑茶、茶工艺品、茶食品、茶多酚等茶叶提取物加工规模,积J开发附加值高的终端产品,提高茶叶资源综合利用率和附加值。支持竹房B里茶叶长廊建设,加速推进武当道茶产业园区项目建设,支持龙王垭茶业、梅子贡茶业、圣水茶业等茶叶龙头企业技术升级、扩规提能,扶持茶叶小型加工企业加快发展。到2020年,Q市茶叶加工能力达到3万吨以上,其中以绿茶、红茶、黑茶为主的初加工能力达到2万吨,以茶叶提取物、茶饮料、茶工艺品、抹茶、茶叶功能性产品为主的茶叶深加工能力达到1万吨以上,Q市茶叶产业加工产值达到100亿元,努力把十堰建成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中国道茶谷”。

(八)中药材加工。发挥我市“华中药库”的天然优势,重点支持神农本草、天圣医药、武当动物药业、三鑫生物、长江医药产业园等企业中药材加工项目建设。扩大中药材饮片初加工能力,加大北柴胡、白芨、七叶一枝花等名贵中药材J深加工开发力度,大力发展以中药材为原料的水针剂、丸剂、分散剂、片剂等中成药加工,以中药材有效成分为原料的生物制药、兽药等J深加工和中药保健药品、食用药膳等特色药品加工,积J抢占中药材深加工产品市场。到2020年,Q市中药材年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以上,加工产值由目前的35亿元增加到100亿元,把十堰“武当药谷”打响打亮。

(九)蔬菜加工。利用我市食用菌、魔芋、高山蔬菜、山野菜等优势特色资源,围绕初加工产品上档次、J深加工扩规模,提高蔬菜加工转化率,实施GJ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支持蔬菜初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建蔬菜仓储和加工车间,重点开发净菜、切割菜、速冻蔬菜、腌制蔬菜、干制蔬菜、脱水蔬菜等产品,大力开发魔芋面条、蔬菜膨化食品、美容蔬菜等功能蔬菜食品。支持武当山珍、伏龙山珍、裕源集团、渝川公司等企业扩大食用菌加工能力,积J开发木耳粉、魔芋粉、即食食品、菜脯、菜酱、方便面料包、蔬果饮料等J深加工产品。引进境外果汁加工大企业,来我市开发浓缩果蔬汁、健康营养饮料、食品添加剂等深加工产品。到2020年,Q市蔬菜加工能力到100万吨,蔬菜加工产值由目前的40亿元增加到100亿元以上。

(十)畜产品加工。加快推进正大集团B万只山羊产业化项目,支持武当农夫公司3万吨生猪初加工及冷链产业链项目建设,加快发展肉制品分割、冷冻制品、熟食肉制品J加工,尽快实现畜产品规模化加工零的突破。加快谋划推进市级畜产品加工园区项目,力争早日开工建设。支持神农蜂语等蜂产品加工企业扩大加工规模,研发新产品。规范改造现有小型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其加快成长,引进大型畜产品加工企业来我市建设生产加工基地。到2020年,Q市年加工山羊100万只、生猪100万头、肉牛10万只,畜牧业加工产值力争由目前的10亿元增加到60亿元。

(十一)特色粮油加工。利用我市丰富而D特的薯类、豆杂粮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红薯为主的淀粉及其深加工产品,支持鄂鲁淀粉公司扩大加工规模,引进工艺设备,提高红薯加工能力,开发红薯系列产品。支持竹溪贡米、郧阳胭脂米、秦巴金玉米等特色粮食加工企业开发生态功能食品。加快改造传统小型油料加工作坊,通过技术升级和规模扩张,尽快成为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木本油料加工,利用现有的核桃、油菜、油橄榄、油用牡丹等资源,支持现有加工企业扩大规模,提质降耗,增强产品竞争力;引进有实力的知名企业来我市投资木本油料J深加工,重点开发特种油、专用油和化妆用油,积J发展油脂系列产品。到2020年,Q市特色粮油加工产值力争由目前的10亿元增加到60亿元以上。

(十二)农业生物质加工。把发展低碳生物质产业作为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内容,合理发展木材制造业、生物有机肥、生物质能源等农业生物质加工。依托兴田生物、嘉博文生物、沃优生物等企业,利用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生产加工有机肥、生物肥、专用肥,实现变废为宝、资源有效利用。到2020年,Q市生物有机肥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以上;积J发展沼气和生物质气(液、固)体燃料,到2020年,Q市生物质加工产值力争达到50亿元以上。

四、实施重点工程

(十三)实施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创建工程。根据农特产品市场变化趋势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对原料的需求状况,重点建设一批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为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开展万亩专业乡(镇)创建活动。从2017年起,每年在Q市选择15—20个乡(镇),每个乡(镇)用2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单个产业规模万亩以上(山羊养殖达到万头以上)的专业化原料生产基地;积J争创GJ及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加大竹房B里有机茶长廊和汉江B里林果长廊建设,推进区域化规模经营,力争到2020年,我市茶叶、食用菌、柑桔、马头山羊等主要特色产品均成为GJ或省级“特优区”;加强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标准研发推广力度,Q市每年新制定5个以上农业标准。大力推进基地标准化生产,优质农产品比例由2016年的45%提高到80%以上,标准化基地由120万亩增加到300万亩以上;强化低产低效基地改造,采取品种改良、土壤改造、加强管理、设施配套等措施,每年改造老基地15万亩以上,提高基地素质和产出效益,2020年,Q市特色产业基地按投产面积计算,亩平产出达到4000元以上,标准化基地达到6000元以上。

(十四)实施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工程。以农产品加工园区为纽带,完善园区基础设施,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加快园区扩规升级,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加快重点园区建设,支持丹江口市水都加工园、郧阳区(长岭)市级农产品加工园、房县晓阳和北城农产品加工园、竹溪金铜岭农产品加工园、竹山县邓坪农产品加工园、张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城区市级畜产品加工园区加快发展,力争均成为省级重点农产品加工园区,以此辐射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提速增效。培植农产品加工大县(市),支持丹江口市、郧阳区争创Q省农产品加工大县,支持房县、竹溪、竹山建设为B亿农产品加工县,到2020年,丹江口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250亿元以上,郧阳区达到200亿元,房县、竹山县、竹溪县农产品加工产值均达到100亿元以上,张湾、茅箭农产品加工产值均达到60亿元,郧西县达到40亿元。

(十五)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市政府从六大特色产业中选择10-12家有代表性的企业重点扶持,通过3-5年努力,使其成为Q市特色产业的领军企业,每个领军企业主营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其中过50亿元的企业1家,过30亿元的企业1-2家,领军企业年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壮大龙头企业规模。每个县(市、区)选择10-15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予以重点扶持,Q市培育过5亿元的企业20家以上,过亿元的企业100家以上,龙头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得到显著提升;采取小型大规模方式加大小微企业扶持力度,引导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组建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到2020年,Q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00家以上,以此形成以领军企业为引擎,以省市级龙头企业为骨干,以小微企业为基础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我市生态、文化、种质等资源优势,瞄准SJ500强、Q国500强、行业50强、上市公司、中国驰名商标等重点企业,大力开展农业招商活动,促进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借梯上楼,加快发展。

(十六)实施特色农业J品名P打造工程。把品P建设作为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提质增效的“倍增器”,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重点培育武当道茶、神农本草、马头山羊、丹江鲌鱼、武当蜜桔、郧阳木瓜、武当酒业、武当山珍、房县小花菇、房县黄酒等资源禀赋高、文化底蕴厚、产品特色显、市场影响力大的知名品P。六大重点特色产业,每个产业都要培植一个国字号的区域公用品P。加大品P宣传营销力度。加强“三品一标”品P开发,每年新增“三品一标”品P20个以上,力争到“十三五”末,Q市“三品一标”品P达到500个以上,农产品获“中国驰名商标”件数达10个以上。

(十七)实施三产融合示范工程。加速推进加工园区带基地、拓市场,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实现三产有机融合。重点建设丹江口市水产业、郧阳区环水有机农业、房县地标农业、竹溪有机农业、竹山绿色农业等5个现代农业园,加快郧西特色农业及市城区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建设,把农业园区建成重要的旅游景区,结合Q市旅游产业规划,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一批集农事体验、休闲观光、养生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民宿、农家乐和休闲山庄,把产业基地建成旅游景点,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小镇和特色村,加快丹江口市浪河镇、郧阳区茶店镇、房县土城镇、竹溪县水坪镇等4个Q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镇建设。力争到2020年,Q市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达到20家以上,Q国休闲农业示范点达到5家以上,打造一个Q国休闲农业示范县。

(十八)实施科技兴特提质增效工程。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转型和提质增效。整合农业部门的人才技术资源,按产业分类,成立以S席专家挂帅,相关技术骨干为成员的专家团队,每个团队每年攻克1-2个特色产业开发中遇到的突出技术难题;加强技术合作,主动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引进GJ及省级专家团队来我市设立技术研发中心或院士专家工作站,增强特色产业开发技术支撑能力;开展大规模技术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分级分类对基层干部、农技人员和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进行大规模技术培训,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科技素质和水平,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Q市每年培训3万人(次)以上;引导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创新,研发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推广新技术,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含量;积J探索在特色产业主产区设立农技推广中心,在重点乡(镇)设立科技特派员制度,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突破农业科技“Z后一公里”制约。

五、健Q保障机制

(十九)提高思想认识。发挥农业比较优势,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业,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的时代要求,是培植新型特色产业,把我市建成Q省区域性增长J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是Q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效途径。各级各部门要站在Q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业的重大意义,切实转变观念,统一思想,强化措施,扎实推进。

(二十)加强组织领导。农产品加工业涉及面广、内容多、任务重,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各县(市、区)都要建立“领导挂帅、部门牵头、专班负责、各方配合”的组织领导机制,确保各项重点措施落实到位。建立市级领导联系产业、县(市、区)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六大重点产业每个产业确定一名市领导,明确一个牵头部门具体负责;一名县(市、区)领导联系2—3家重点龙头企业,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各相关部门要结合自身职能,加强沟通协调,强化优质服务,合力推进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二十一)完善配套支撑体系。认真落实中央及省市扶持农业产业开发和转型发展的相关政策,在Q市开展一次政策落实情况督导检查,确保政策落到实处。制定出台市政府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导各地加快发展。优化支农资金结构,统筹整合财政资金,加大农产品加工业支持力度。改进产业扶贫资金使用方式,对辐射带动农民脱贫增收效果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予以相应的资金支持。建立Q市农产品加工业信贷担保体系,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建立健Q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加快建设Q市统一的农产品质量信用平台,推进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Q。开展GJ及省农产品质量安Q示范县创建活动,到2021年,所有县(市)力争都纳入省级示范县。

(二十二)加强检查督导。建立完善农产品加工业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制,并将其纳入“三农”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层层分解目标责任,建立分级考核制度,确保目标任务落实到领导、到部门、到单位、到人头。加强检查督导,市里定期不定期组织专班,深入各地进行巡回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清单,督促问题整改。加强年终考核,对任务完成好的县(市、区),予以表彰奖励;对未能完成目标任务和问题整改不力的地方,予以通报批评。

上一篇:十堰市供销社党组书记、主任王荣雷来神农蜂语公司考察

下一篇:春季蜜蜂群繁殖要抓紧 各种细节不容疏忽